——永州館藏文物隨筆系列之二
◇平德 楚天雨
金印外觀
跟人類一樣,龜,本是一種動物,但它起源更早,而且曾是人類“圖騰”的象征。據(jù)考古學(xué)家推定,龜,成為獨立家族,居然比我們?nèi)祟愡€要早二億二千萬年。當(dāng)原始初先民們還處在蒙昧?xí)r,一只只龜卻正在經(jīng)歷種種磨難,最終抵達生命的春天。這些水陸兩棲性情溫和,且無病無災(zāi)的動物,以甲護身,耐饑耐餓,在原始人眼中,恍若天生神物。因此,在諸多原始自然崇拜中,若干氏族所把龜作為本氏族“圖騰”旗徽、部落祖先和保護神頂禮膜拜。
自夏至商周,龜崇拜不斷升級,可以在皇宮里參與政事。漢高祖劉邦,對龜十分崇拜,還鑄了龜鼎龜印,這種攀附行為使龜?shù)纳衩厣蕽u漸淡化,慢慢地有了一些人氣,仿佛降落到了人間。從此,以龜為榮以龜銘志以龜命名的人事,更日見其多。劉邦的曾孫子漢武帝劉徹即位,開始實行“推恩令”計劃,以推廣皇帝恩澤的名義把土地再分封給諸侯的子弟,表面上看起來是皇帝厚待諸侯,實際上是讓諸侯王的子孫越來越多,侯國越分越小,有的跟現(xiàn)在一個縣差不多大小了,無力跟中央朝廷抗衡。
零陵,也就是在此時得以顯赫的。在“推恩令”施行的第4年,即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公元前124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六日),漢武帝封長沙國王劉發(fā)(定王)的兒子劉賢、劉遂、劉義、劉買,分別為泉陵侯、都梁侯、夫夷侯、舂陵侯,把一個偌大的長沙國拆得個四分五裂。劉賢接到詔令,就帶著妻室兒女及有關(guān)部屬,就樂滋滋地來到了瀟湘二水交匯處的零陵城,開始享受起王侯的待遇來。
史載,公元9年,新朝建立,泉陵侯國廢。照此推算,泉陵侯國實際存在約115年。115年,于人生而言,很漫長;于歷史而言,很短暫。在這百余年間,劉賢及其子孫在零陵的活動軌跡怎么樣?他們繁衍了多少代?整個家族有多少人?在這塊土地創(chuàng)造了什么?這些謎,跟他們在地宮里消逝的尸骨一樣,后人一概不知。就算劉賢及其后裔曾經(jīng)如何顯赫,在零陵多么偉大,也不過像一塊石頭投進清澈的瀟水,雖然泛起了一陣陣漣漪,最終還是回歸于平靜。
瀟水,以其冷冷的明眸和博大的胸懷,見證并容納了零陵兩千多年來的一切滄桑與興衰。直到上世紀(jì)1984年的某天,一群承包了時稱湖南省第三監(jiān)獄現(xiàn)稱永州監(jiān)獄的施工人員在零陵鷂子嶺西漢古墓群的第一和第二封土堆之間發(fā)掘了一座豎穴土坑墓,出土墓主印章“劉疆”(簡體:劉彊)及封泥印文“臣敞”,人們才驚訝這個泉陵侯家族墓地的龐大體系及文化含量,并由此窺視到了泉陵侯國朦朦朧朧的背影。
仔細端詳這枚龜鈕印,我們不得不驚訝它的滄桑與靜默。如果不是施工人員的發(fā)掘,它可能繼續(xù)在零陵鷂子嶺下的地宮里靜默沉睡。經(jīng)過兩千余年的地氣浸潤,這枚傳世久遠的青銅印終于重見天日,它的銹色沉著自然,雖然長、寬均僅為僅1.1厘米,重僅10克,而且龜腳附近有些許殘缺,但在那綠銹斑斕之間,似有一股閃爍水銀狀光點的寒氣,直透肌骨,讓人不禁為之一顫。
這是一枚十分罕見的銅印。無論是印章的主體印文“劉疆”,還是封泥印文“臣敞”,主體都是陽刻朱文,也就是說刻字者把字邊上的料挖掉了,只留下了反寫的字(這樣沾了紅印泥后,印岀來的字是紅色的,故稱“朱文”)。印章與封泥印文兩者之間的共同點是:外形方正,規(guī)矩變化,渾樸自然,粗獷有力。說它外形方正,因為兩印基本上都是布置勻稱、格局整齊。說它規(guī)矩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正中有斜,密中有疏。印章主體印文“劉疆”二字的偏旁部首,都有一點斜筆變化。至于封泥印,也是外框方正,印文“臣敞”則由低往高遞增,“臣”字筆畫少,是印文的起點,設(shè)計者故意在橫平豎直的筆畫基調(diào)上,運用了少許的斜筆,因而顯得生氣勃勃?!俺ā惫P畫多,是印文的終點,故布局圓滿,二字之上呈敞開式,加上“臣”的簡約,使得整個印文既“疏可跑馬”,又“密不透風(fēng)”,很符合后來中國傳統(tǒng)書畫的章法布局?;蛟S,漢印的這種風(fēng)格是中國書畫章法的鼻祖。說它渾樸自然,主要表現(xiàn)在線條粗重和單純樸實兩個方面。其線條多粗壯,顯得穩(wěn)重、渾厚、樸實無華,不論是在書、鑄、鑿、碾、琢的哪一個過程中,刀法、筆法均表現(xiàn)得渾融一體,生動自然。再加上在鑄印或刻印中,線條的起止及中段運行,都沒有更多的裝飾和提按頓挫轉(zhuǎn)折等表現(xiàn),因此顯得較為單純樸實。
當(dāng)然,封泥印文與印章兩者之間也是存在一些差異和變化的。特別是主體印文“劉疆”二字,似乎較主體印文“劉疆”更顯匠心,別出心裁。二字偏旁部首布局在印的兩邊,“劉”字左邊利刀旁上面敞開,下面收關(guān),右邊則上下左右基本對稱,筆畫豐滿,像一個牢固的腳手架?!敖弊钟疫吰圆渴咨舷露际浅ㄩ_,仿佛一個入口一個出口,左邊也是下左右基本對稱,筆畫豐滿,兩個“田”的上下橫筆兩頭小中間粗,像四根火腿腸。中間的十字架反陽刻為陰刻,虛取交叉的橫豎,以凸出的四點代替,而且四點之間也有變化,上面四點是方點,下面四點是圓點,于規(guī)矩中彰顯了變化。其線條中用刀與用筆結(jié)合之意均較融洽。由于刀筆結(jié)合恰當(dāng),表現(xiàn)既有筆意,又有刀意,故造成整體感覺渾樸自然。此外,由于線條多粗重,因而線之間距極小,加之印內(nèi)兩字之間的距離緊密,故顯得在整體上有親密團聚之感。
或許,有人認為這枚印的體型太小,不夠大氣,所以不足為奇。其實,此乃謬論。因為漢代尤其是西漢,是一個很講規(guī)矩的時代。一者,鈕式是構(gòu)成古代官印諸形制中的最核心要素。西漢官印對鈕式都有嚴格的制度,且同一鈕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又具有不同的形狀。西漢官印的主要鈕式為龜鈕和鼻鈕兩大類,此外,還有螭鈕、龍鈕、魚鈕、蛇鈕等及其他獸鈕等。再者,漢官印均由印臺和臺面上的印鈕兩部分構(gòu)成。根據(jù)官員品級高低,西漢官印的印臺分為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其中官秩在二百石以上的為通官印,印面呈正方形,方寸大,約2.2—2.4 厘米;官秩二百石以下為長方形半通印。漢代各個時期官印的印臺在形制和高度上有所不同,漢初有秦風(fēng)貌,印臺薄而扁平,厚度在0.4厘米以下,還有上小下大呈斜坡狀的;文景以后印臺一般厚約0.5厘米;西漢晚期印體由輕薄逐漸變得厚重,印臺增厚至0.8厘米以上。零陵鷂子嶺西漢古墓群出土的這枚印的長、寬均僅為僅1.1厘米,說明制作技術(shù)更高,官位自然也更高了。如果說官秩在二百石以上的為通官印,印面方寸大約在2.2—2.4 厘米,那么這枚更加精細的銅印主人,身份自然非同一般,應(yīng)該是王侯一級的了。
細心的人也許會發(fā)現(xiàn),“劉疆”印是隸篆相結(jié)合的印,而且隸書味更濃。因為當(dāng)時正是隸書盛行的時代,即使寫篆書也多少受到流行書體一隸書的影響,導(dǎo)致許多篆書書跡并未能保持純正的篆形和篆味。奇怪的是,漢印多為白文(如2016年南昌出土的西漢?;韬睢皠①R”印),朱文很少,而鷂子嶺西漢古墓出土的墓主印章“劉疆”及封泥印文“臣敞”,恰恰就是這些少數(shù)中的珍品。
這是中國文物的珍品,更是中國藝術(shù)的珍品。讓人感嘆的是,所幸這個珍品,出自于零陵鷂子嶺。
鷂子嶺,是零陵古城一個歷史底蘊十分深厚的地方。最近幾年,我曾好幾次獨自登上鷂子嶺之巔,向東北方向遠眺。但見房子林立,車水馬龍,好一派城市繁華景象。然而,根據(jù)文獻追溯歷史,循著時光隧道,回到兩千年前的西漢末年,看見這里數(shù)十座凸出地面的“土饅頭”,想象泉陵侯劉賢及其后裔落花般的凋零,我才驀然驚醒:自己已悄然穿越時空,走近了一個見證零陵古城發(fā)展的歷史圈,一個以附近約一平方公里為核心的古墓群。
當(dāng)我像電影蒙太奇表現(xiàn)手法一樣,穿越時空,走到三四十年的一個個建設(shè)工地和一個個古墓發(fā)掘現(xiàn)場,接過考古人員遞上來的一塊塊墓磚和一件件文物,聆聽那從地宮深處傳來的一聲聲喟嘆。當(dāng)我看見這些劉姓人氏及其家屬一個個像從睡夢中醒來,于墓穴中站起,拍了拍身上的灰塵,循著生前熟悉的路徑,走進零陵北門,經(jīng)過縱橫交錯的街道,走進靠近江邊的王府時,才醒悟到好一個歌舞升平的畫面,好一回滄海桑田斗轉(zhuǎn)星移的千年時光,都在一瞬間愴然復(fù)活!
時光流轉(zhuǎn)至今,昔日零陵城外頗為荒涼的鷂子嶺北麓,已成為一片繁華的市區(qū)。只是讓人感到有些尷尬的是,在這片繁華的市區(qū)中,居然有一座監(jiān)獄。那些被關(guān)在監(jiān)倉里的犯人以及看管他們的獄警,可能沒有幾個人知道四十多年前因為監(jiān)獄自邵陽遷來此地而驚擾了泉陵古夢。
是啊,這枚龜鈕印仿佛是一只在歷史松土下沉睡了千年的老龜,一直在做一個久遠的夢。當(dāng)它破土而出時,就注定要受到創(chuàng)傷(盡管這種創(chuàng)傷是施工者無意的)而導(dǎo)致些許瑕疵。那是劉氏家族一種被久久埋沒的心情,在忍受了一些折騰和拷問之后,猶如被時間脫落的花瓣,裸露出難言之隱。我們側(cè)耳凝聽,似乎在它剛剛蘇醒來的夢中,依稀還有強大的漢韻。
夢醒,歸何處?在博物館展柜里的西漢龜鈕“劉彊”銅印,正向人們敞開一個侯國的疼痛。
主體印文“劉彊”
封泥印文“臣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