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雨 平德
一
在中國的歷史上,總有那么一些出爾反爾的風云人物讓人難以琢磨,比如楚漢時期的韓信、三國時期的呂布、南北朝時期的侯景……,還有明清時期的吳三桂。
公元1644年,是中國傳統(tǒng)的農(nóng)歷甲申年。
這一年,大明、大清、大順三個政權(quán),競相向一個兵權(quán)在握的軍人發(fā)出了邀請函。
這個人,就是吳三桂。
吳三桂曾經(jīng)南征北戰(zhàn),叱咤風云,在明末清初算得上一個響當當?shù)娜宋铩V皇亲屓烁械襟@訝的是,此人也曾與我們永州結(jié)緣,而且有實物為證。
那是1997年的某天,在永州市祁陽縣湘江老山灣河段,一個農(nóng)民在撈沙,居然觸碰到一個沉甸甸的物件,經(jīng)過一番努力,終于將物件撈了出來,原來是一個圓柱狀的金屬物件。仔細一看,赫然是古代的大炮,除局部有銹斑外,各部位均完整無缺?!跋娼永锿谏惩诔隽舜笈?”消息不脛而走,很快被文物部門獲悉,居然是一件國家一級文物。
炮由炮身和跑架組成,炮身長2.09米,底徑0.78米,口外徑0.13米,內(nèi)徑0.06米,重250公斤。炮身上縱向刻有三路銘文:“勝字第三號”、“周五年月日造”、“重三百五十觔”。經(jīng)文物專家考證,“周五年”,即大周五年(1682年)?!按笾堋笔乔宄鯀侨鹋亚宸Q帝后建立的國號?!坝b”,是一個量詞,就是現(xiàn)在的“斤”。此炮應為吳三桂軍隊與清朝軍隊交戰(zhàn)后遺留,是研究清史和吳三桂叛清歷史的重要物證。
二
提起吳三桂,許多不了解歷史真相的人,首先會想到一句詩:“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就會想到秦淮八艷之一的大美人兒陳圓圓是他吳三桂的愛妾,就會想到他吳三桂為了愛妾打開城門把清兵放進關(guān)內(nèi)因此罵他是賣國賊、大漢奸。
是啊,看看他吳三桂的簡歷,也頗令人欽佩的:1612年6月8日出生于遼東,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父親吳襄,乃錦州總兵,娶遼西望族祖大壽的妹妹為妻。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等的教誨和影響下,吳三桂文武雙修,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從此跟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開始他的軍旅生涯,歷任游擊、參將、副將。 崇禎十二年(1639年),由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關(guān)寧兩鎮(zhèn)御馬監(jiān)太監(jiān)高起潛聯(lián)名舉薦,朝廷批準,年僅27歲的吳三桂被擢為寧遠團練總兵。作為明朝的將領,吳三桂當然知道效忠于朝廷是自己的天職。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顯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他率部在1640年到1642年間跟清朝的八旗兵干了幾場,并且開始那幾場的戰(zhàn)績還算不錯。到了1641年,大明王朝在關(guān)外僅剩八城:錦州、寧遠、松山、杏山、塔山、中前、中后、前屯。由于錦州被皇太極包圍,糧食緊缺。在與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丘民仰商議后,吳三桂決定冒險向錦、松、杏三城運米。他以牛騾驢車三千四百輛,裝米一萬五千石,于正月初六日(公元1641年2月15日),躲過清兵的監(jiān)視,于次日中午,順利到達錦州。卸完糧食之后,空車又安全地返回寧遠,創(chuàng)造了一個運糧神話。
銅炮全圖
三
只是這個神話,很快就變成了笑話。
為解錦州之圍,明朝政府以洪承疇為主帥,率師十三萬,自寧遠北上馳援錦州。清軍主帥皇太極得知此事后,迅速調(diào)動兵力,圍城打援,將援軍包圍于松山。為了不至于坐以待斃,洪承疇決定孤注一擲,率軍突圍。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軍事會議剛散,自己一向器重的吳三桂居然和大同總兵王樸一起率部提前遁逃。更可笑的是,吳三桂慌忙之間,竟連印信也被清軍所繳獲。受吳三桂、王樸的影響,其他四個總兵也各自奪路逃跑,致使清軍乘勢追殺,明軍全軍覆沒,五萬多人馬被殲,松山、杏山、塔山、錦州四城失陷,統(tǒng)帥洪承疇于松山城破后被俘,名將祖大壽降清,明朝經(jīng)營數(shù)十年的寧錦防線土崩瓦解,從此,明朝再沒有能力抵抗清兵,只剩下一口殘存的氣息維持生存。
消息傳出,全國嘩然:一向作戰(zhàn)勇猛的吳三桂為什么與王樸倉皇逃跑呢?
還有一點也讓人感到奇怪:吳三桂逃至寧遠后,積極收留殘兵敗將,僅用了半年多時間,又集聚了三萬人馬,繼續(xù)堅守寧遠孤城。此時,皇太極對吳三桂發(fā)動了強大的政治攻勢,派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祖可法,哥哥吳三鳳,姨父裴國珍,表兄胡弘先,摯友張存仁、鄧長春等人寫信勸吳三桂降清。不僅如此,皇太極本人還直接給吳三桂寫了親筆信。吳三桂面對這種形勢,卻不買賬。1643年,皇太極去世后僅一個月,濟爾哈朗和阿濟格便率大軍迅速占領了寧遠以西至山海關(guān)的中后所、中前所、前屯衛(wèi)三小城,這三城的失陷使寧遠成為真正的孤城。此時,寧遠守城軍民人心惶惶,吳三桂仍然拒不投降。
可以說,吳三桂的留給后人的疑團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面對吳三桂的行為,原在北京的崇禎皇帝先是憤怒,后是感慨、感動,卻又無可奈何。1644年春,李自成的義軍將北京圍得如同鐵桶一般,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禎在煤山上吊自殺,明朝滅亡。
崇禎上吊后的消息傳到軍營,吳三桂就面臨著三個選擇:
一、領兵殺回北京,爭取奪回明朝皇帝后裔,然后招兵買馬,占據(jù)一方領土,形成自己控制下的政權(quán)。
二、投降滿清。馬上開關(guān),與滿清合兵攻打李自成。問題是要背上漢奸之名,何況李自成軍紀嚴明,而且有招降之意。
三、投降李自成。優(yōu)勢是大家都是漢人,可以聯(lián)手抗擊外來入侵。問題是要從官方倒向草寇,會招致很多人非議。
何去何從?究竟令人費神。不過,吳三桂畢竟是很有心計的人,為了穩(wěn)妥起見,他分別跟李自成和皇太極都進行了聯(lián)系。就在他猶豫之際,獲悉李自成手下沖進他的私宅、查封他的家產(chǎn)、抓走他的家人、搶走他的愛妾陳園園的消息。這就像一把火,點燃了吳三桂,讓他頓時集國仇家恨于一身,當即退回山海關(guān),并聯(lián)絡滿清多爾袞,引清兵入關(guān),意圖借兵復國。不久,李自成大軍進攻山海關(guān),遭滿清奇襲,清兵順理成章的進駐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并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四
成為藩王后的吳三桂,原以為自己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應該由此可以獲得信任割據(jù)一方衣食無憂了。哪知道,新即位的康熙皇帝不是一盞省油的燈,首先在康熙二年(1663年),以云貴軍事行動已經(jīng)停止為理由,收繳了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信。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朝廷干脆下令撤藩,這下就把年過花甲的吳三桂逼上了絕路,他就殺云南巡撫朱國治,并聯(lián)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陜西提督王輔臣等反清復明,開始了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
由于吳氏的起源之一,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與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fā)血脈相連,所以,吳三桂以“周”為國號,即說明自己的貴族血統(tǒng)起源于周,又表示反清是為了恢復漢人正統(tǒng)的國號。周被視為華夏正統(tǒng),尊周為國號,自然而然。
應該說,吳三桂在反清復明這個決策上也很絞盡心機的。他自稱周王、總統(tǒng)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fā)布檄文,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zhàn)亂波及贛、陜、甘等省,讓康熙帝國發(fā)生了一場大地震。
在完全敗退之前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的衡州,也就是今天的衡陽,曾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衡州在南岳衡山之南,那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樞紐,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遺憾的是,天不佑吳。同年秋,吳三桂在長沙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退據(jù)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
五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俱往矣。如今回首那段歷史,似乎還有很多疑團。
當我在永州市博物館,靜靜欣賞這座一百四十多年前的大炮時,心里不由得產(chǎn)生許多感慨:當年吳三桂被迫反清復明時,心情是什么樣的?他決定把大炮以勝字命名,并刻上鑄造的年份時,心里又是一番怎樣的期盼?這個序號為“勝字第三號”的大炮,在吳三桂反清復明的過程中,有什么樣的地位?立下了什么樣的功勞?這一切,如同深邃的炮筒,或許永遠都是一個謎。
不過,我們可以想象吳三桂在長江面前的無奈。他很想直搗中原,卻又害怕被滿清迂回包抄,所以,選擇了割江而治。殊不知,這就給了康熙一個很好的喘息機會,讓他從容地調(diào)遣各方力量,最后給了吳三桂一個剿滅。
據(jù)史料記載,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吳三桂舉兵反清,立國號為“周”。起兵后,吳三桂攻到岳州(今岳陽),由部將吳應麟據(jù)守金鶚山,水師扼守城外洞庭水陸要道,在岳陽“造船鑄炮,為固守計”,并在岳陽與康熙派來的部隊對峙達5年之久??滴跏四?吳應麟部敗退長沙。
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不是自己主動敞開心扉,誰能走得進一個人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時至今日,人們對吳三桂的評價還是眾說紛紜,不能有一個全面的定論。吳三桂的一生,可以說是叱咤風云的一生,但他的結(jié)局,是失敗的,可憐的,甚至令人唏噓不已。這就帶給了后人一個啟示:做人必須光明磊落,立場堅定,即便粉身碎骨,也要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