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萬生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江華東北方向5里外的江都村,有一古涼亭屹立在沱水之濱、江都之口。近年來隨著江都大橋東西兩岸的全面貫通,此處古涼亭也逐漸湮沒在雜草、荊棘、野樹、青竹之間,除了顯得有幾分落寞滄桑外,仍難掩它作為當年“江華第一亭”的美譽。
江都古涼亭建在瀟水河畔的河埠上,既是渡口,又是碼頭。順水而下,經(jīng)橋頭鋪古子江下道州、雙牌;橫渡對岸,經(jīng)界碑到道縣四馬橋過寧遠,上岸可沿著青石板路到陽華田進入瀟賀古道,也可沿著寡婆涼亭方向進入沱江古城。由于涼亭處在交通要道口上,當年這里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渡船忙得不亦樂乎,因而又取名“快行亭”。人們停船靠岸,沿河邊登二十八級青石臺階上岸,便見上方左側涼亭入口上端寫有“快行亭”字樣。亭匾下方進亭的兩邊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lián):“萬里江山分月影,九衢風土帶花香”,另一側涼亭出口兩邊石柱對聯(lián)是“野鳥有聲多戀客,幽亭觸處自生春”。
亭內立有捐建涼亭的石碑,刻有碑記、碑銘,兩邊有石凳、石墩等陳設,除作為主人在江邊流連送客用外,還可供過往行人途中暫作歇息。透過快行亭這種古代公益建筑設施,我們不難感受到祖先熱衷公益事業(yè)的傳統(tǒng)美德和古人行善積德、造福他人、尊崇禮俗的淳樸民風。
亭內石柱刻有楹聯(lián)兩幅;“過客不忙堪止步,驂騑暫息且停車”;“君意欲何之,且向江亭靜坐;客舟才去也,暫停渡口談心”。由于快行亭客流量大,江上舟楫忙個不停。亭內對聯(lián)前一幅是勸行人停下腳步、車輛,先歇息一下,不要急,緊事慢為。后一幅先是親切地問你要去哪里,并勸你先到?jīng)鐾れo坐一會,耐心等待,然后告訴你渡船剛開走,不妨停下來,大家相互交流下,談一下心,靜等下一趟渡船開過來。兩副對聯(lián)讀起來,很切合實際,讓人倍感親切自然。細心體味這些頗有鄉(xiāng)土文采的楹聯(lián)詩句,于古意之中透露著樸實和親切,蘊涵著深深的人生哲理和勸世情懷。
據(jù)《江華縣志》記載:江都“快行亭”始建于明代,距今有600多年歷史,涼亭匾名、四幅楹聯(lián)石刻及涼亭主要設施均在,是江華境內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古涼亭。當年的太平天國革命曾在這里留下過風云足跡,也曾在這里燃起過瑤鄉(xiāng)的抗日烽火;還曾在這里展現(xiàn)過解放戰(zhàn)爭貧苦農(nóng)民打土豪、分田地的壯麗畫卷。雖然時光像流水一樣匆匆而逝,而地上鋪的青石、四周砌的青磚依然還在,給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據(jù)了解,江華境內的古涼亭絕大多數(shù)是清代建筑,而快行亭作為存世數(shù)百年的明代建筑,經(jīng)風雨剝蝕、歲月洗禮,還能保持風貌猶存,確屬不易和罕見。
漫步快行亭,只見亭內和四周均長出了碗口粗大的樹木,上下的石階因人跡鮮有涉足,早已起滿了溜苔,光亮可鑒的青石板路也被雜草掩埋。遠眺河邊,仍有幾只木船和廢棄的挖沙船在停放,只是那漫江的清流讓人心曠神怡。上游五十米遠的雄偉江都大橋路面車輪在不斷飛馳,于滾滾車流中映襯出快行亭的清冷和落寞?!叭藷o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比伺c自然尚且如此,更何況熱鬧了數(shù)百年的古涼亭呢。
快行亭,六百多年來,有多少游客行人曾在這里駐足、等過渡船,又有多少游客行人從這里走出去浪跡天涯,只有問時間老人可有記憶?模糊的是歲月印象,永恒的是涼亭周圍的青石板路和亙古不變的河邊風景。亭在,鄉(xiāng)愁就在;亭失,就是問時間老人也找不到以往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