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雨 平德
東漢滑石獸面具正視圖
東漢滑石獸面具后視圖
東漢滑石獸面具局部圖
東漢滑石獸面具局部圖
1987年的某天,當時的縣級永州市(今零陵區(qū))一個考古現(xiàn)場,文物工作者正在小心翼翼地扒開古墓中一層又一層的黃土,那些旁觀者的心也隨著墓葬泥土的越來越薄也變得越來越緊張。終于,當一個鬼怪式的面具破土而出時,工作者和旁觀者的心都一下子變得激動起來。
仿佛是一場千年的約會,一件近兩千“高壽”的國寶穿越時空,赫然落在了眾人的面前。
該面具寬17.3厘米、高16.5厘米、厚1.9厘米,重843克。白褐色,獸面頭插三個珠紋鋸齒狀和兩個方柱狀飾物,面形方正,面頰微隆,鼻梁瘦削與劍眉相連。雙眼近三角形,兩眼突出,闊口,上唇平直,口與面等寬,有九齒,兩側(cè)各有一犬牙,整個面部有四個圓形小孔。其面部表情,夸張、肅穆、猙獰。
后來,據(jù)專家考證,這是一件東漢時期的滑石獸面具,而且極可能是永州本土的產(chǎn)品。
滑石,是一種常見的硅酸鹽礦物,硬度較低,一般呈乳白色,讓人感覺親切。
自古以來,湖南就有豐富的滑石礦藏,而道縣尤甚。清光緒《湖南通志·食貨志》記載:“道州出滑石”。道州就是今天我們永州市的道縣,該縣所產(chǎn)的滑石被前人載入了典籍。
其實,在我們湖南,除了道縣之外,還有一些縣市也產(chǎn)滑石。由于這種石質(zhì)的硬度低,容易加工雕琢,用它來制作明器,是最理想的材料之一。凡是接觸過滑石的人都知道,滑石經(jīng)打磨拋光后,簡直跟白玉一樣,讓人愛不釋手,所以,聰明的古人常采用這種石頭制成冥器,作為陪葬品隨葬。
漢代,是中國滑石雕刻的黃金時代。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地的考古發(fā)掘和調(diào)查來看,已經(jīng)出土了大量漢代滑石雕刻藝術(shù)品,而湖南又是漢代滑石雕刻出土最多的省份之一。湖南的滑石獸面,多出土于湘西的溆浦、湘中的常德和湘南的永州一帶。例如:1973年,常德郭家鋪出土一件灰色滑石獸面;1977年,常德南坪出土一件東漢時期的面具;1978年在湘西溆浦出土十四件滑石獸面;2010年,在常德南坪鄉(xiāng)南坪村再次出土一件面目猙獰的滑石面具。
當我把湖南出土的滑石獸面圖片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時,就發(fā)現(xiàn)這些滑石獸面雖細部稍有差異,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形制大體相似,且表情夸張,面貌猙獰。
為什么古人對獸類如此頂禮膜拜?甚至把它們作為圖騰的象征呢?
這讓我想起了2003年9月的一次采訪。那次,我與長沙的幾個專家學(xué)者奉命到懷化采訪,在新晃、麻陽、芷江、沅陵、靖州、通道等地,看了很多儺戲。自己從儺戲的面具中,產(chǎn)生了許多聯(lián)想。后來得知,在懷化的一些縣區(qū),還存在著神秘的盤瓠文化。這也是上古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文化,最初與儺有關(guān),后來慢慢滲入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精神深處,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儺,是中國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民俗及民間宗教信仰,最初的形式是儺祭,古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天地的敬畏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儺祭的形式不斷變化,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特別是加入了一些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表演之后,這就產(chǎn)生了儺戲。而為了維護儺祭的神秘與尊嚴,主祭者與謀劃者就商議在儺戲的表演過程中,讓那些參與者把面蒙上,也就產(chǎn)生了儺面具。
無論是儺祭活動還是儺戲演出,儺面具都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與民俗含義。因而在儺文化圈子里的人們意識中,儺面具是神靈的象征和載體,任何人都必須虔誠對待,并且嚴格遵守相關(guān)規(guī)定,不可冒犯。
民俗研究者認為,儺面具起源于遠古的中原祭祀,是一種驅(qū)鬼除邪儀式。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距,通過對面具五官的裝飾和變化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兇猛、猙獰、威武、深沉、奸詐、滑稽、和藹、慈祥等性格。后來,隨著中原文化的南移,儺面具也就擴大到了江南地區(qū)。再后來,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儺面具市場漸漸萎縮,僅存在于湘桂黔滇川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之中。
我國古代諸多的歷史文獻中,有不少關(guān)于儺戲的記載?!豆沤袷骂惾珪份d曰:“昔顓頊氏有三子,亡而為疫鬼。于是以歲十二月,命祀官時儺,以索室中而驅(qū)疫鬼焉?!鳖呿湥ü?342—公元前2245年),是中國上古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也是上古“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他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顓頊生有一個兒子名叫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由此可見,早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時期,顓頊身邊就有了儺祭。《周禮·夏官》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持矛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qū)疫?!币簿褪钦f,早在商周時期,為了在祭祀中獲得強烈的效果,主持儺祭的方相氏佩戴“黃金四目”面具,用來驅(qū)邪。這可能是關(guān)于儺面具的最早記載。而宋代的高承,曾編撰了一部專記事物原始之屬的書,名曰《事物紀原》,書中載曰:“周官歲終命方相氏率百隸索室驅(qū)疫以逐之,則驅(qū)儺之始也?!痹谒磥?,驅(qū)儺活動最早是從周代開始的。
雖然以上三部典籍關(guān)于儺祭之始的時間有所差異,甚至是很大的差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儺祭在上古以前就出現(xiàn)了。
永州本土德高望重的老作家李長廷先生在其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南巡志異》中,也記載了一些上古時期人們對鳥獸的頂禮膜拜。如:“當初帝堯在位時,遠方一個叫掋支的小國,特意來向帝堯進獻一種瑞鳥,這鳥的長相有點怪,它有四只眼睛,因而叫重明鳥,又叫雙睛鳥,外形看起來像雞,鳴叫起來卻似鳳凰。據(jù)說它能搏擊猛獸,還能驅(qū)除鬼怪,人們聽說有這種鳥,心里都非常期待一見,有的人家甚至用木頭刻了這鳥的形狀,納吉除兇?!薄胺庳g氏是一個純粹靠飼養(yǎng)豬發(fā)達起來的族團,也是一個奉豬為神靈的族團?!?/font>
由此可見,儺祭在中國的存在,可謂歷史悠久。
當時間的腳步邁入春秋戰(zhàn)國時代,儺祭已經(jīng)非常盛行,《論語·鄉(xiāng)黨》載曰:“鄉(xiāng)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意思是說,孔子有一次遇到鄉(xiāng)人行儺,就穿著朝服恭敬地站在廟之阼階觀看。連大名鼎鼎的孔老夫子,對儺祭尚且如此恭敬,至于平民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不但古文獻有頗為詳盡的記載,歷年來在一些地方出土和發(fā)現(xiàn)不少古代的面具實物和圖像,也給予了充分證明。除了前面提到的湖南省滑石雕刻出土品,1959年,四川巫山大溪64號墓出土一件距今6000~5000年前的浮雕石刻人面;1973年,甘肅省永昌縣鴛鴦池古墓出土一件距今4000年前的石雕鑲嵌人面。此外,甘肅天水柴家坪出土陶塑浮雕人面、山東滕縣崗上村出土的玉雕人面、陜西漢中地區(qū)曾發(fā)現(xiàn)一批商代青銅儺面具等,都是古時面具的代表。
綜合上述文獻的圖片,從造型上來看,這些獸面的起源應(yīng)該與儺面具有一定關(guān)系。因為儺面具與滑石獸面在造型上,十分相似。
由此可見,伴隨儺祭而產(chǎn)生的面具,亦是豐富多彩、源遠流長。在儺祭過程的儺戲表演中,面具就成了造型藝術(shù)的重要手段,也是儺戲最原始、最直接、最重要、最典型的道具,更是儺戲區(qū)別于其他戲劇的重要特征。這些面具大多為鬼面,臉呈橢圓,面目兇煞,眼中有通孔,可供舞者窺視。耳有穿,鼻有孔,五官位置與人面相近。有的造型更為怪誕,不僅有長角、大眼,還張嘴、露齒,面目猙獰,表情夸張。
記得那年在懷化采訪時,當?shù)氐囊晃粌幕芯空吒嬖V我們,跟方言一樣,儺戲面具的各種藝術(shù)造型、質(zhì)料選擇、色彩運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審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異,這也是儺戲面具顯得千變?nèi)f化、多姿多彩的主要原因。
或許,上古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落后,人跟動物相處相爭的時間很多。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部落和族團出于自身的精神寄托,往往會將一些罕見的鳥獸或在爭斗中有助于有恩于本部落和族團的鳥獸作為本部落和族團的圖騰,因而視為神圣。有的則把幾種鳥獸(例如:獅虎、魚龍)的長相融合在一起,以求怪誕,達到恐怖嚇人的效果。后來,獸面具被延伸到廟宇和官衙,甚至一些重要建筑的門環(huán),旨在令人們對神靈、祭祀和官府、法律產(chǎn)生敬畏之心。
造型怪誕的面具,用于儺祭或儺戲,都好理解??墒?,為什么古人要把它們隨葬入墓呢?我想,大概也是為了保護墓主人的威風(fēng)與尊嚴,讓他的靈魂不為鬼神所侵犯吧。
滑石雕刻是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藝術(shù),有數(shù)千年悠久歷史。而漢代,因為國家富強經(jīng)濟繁榮,而促成了藝術(shù)的繁榮,也成了滑石雕刻的黃金時代。永州出土的這件東漢滑石獸面具,就是那個黃金時代的杰出作品之一。
根據(jù)各地的考古記載,出土滑石獸面的墓葬一般規(guī)模較大,而且隨葬品也非常豐富。按照常例,一座墓葬僅出土一件滑石獸面,但也有同時出土兩件的。永州在西漢時期,曾建有泉陵侯國,鷂子嶺一帶曾發(fā)現(xiàn)大量的漢墓。這件東漢滑石獸面具的出土,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仔細觀察永州這件東漢滑石獸面具,不難發(fā)現(xiàn),它至少融合了龍角、虎耳、豹眼、犬牙等多種獸形。乍看,它的外觀似獸非獸,似人非人,或者說人獸兼得。因為它的鼻子眼睛和嘴巴,是人的模樣,而頭上所插的三個珠紋鋸齒狀和兩個方柱狀飾物,還有耳朵、犬牙,以及猙獰的表情,卻是獸的模樣。因此,你不得不佩服設(shè)計者的匠心獨具。讓人感到驚訝的是,它上面有四個不對稱的小圓孔,估計是滑石獸面原本釘在棺槨的一端或兩檔上的,其用途是辟邪、防止妖魔鬼怪侵入到棺內(nèi)來,以保護死者亡靈。須知,隨葬鎮(zhèn)墓獸保護墓主人不為鬼神所侵害,這種習(xí)俗在春秋戰(zhàn)國楚墓中就非常流行。
我曾多次嘗試從這件東漢滑石獸面具中尋找更多的秘密,無奈它身上所散發(fā)出來的陰氣,令人不寒而栗。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楚地遺風(fēng)的一種延續(xù)。
據(jù)說,古人制作面具時要先舉行“開光”儀式,取用和存放儺戲面具要分別舉行“開箱”和“封箱”儀式。還不讓女性觸摸,不讓女性佩戴。而男人一旦戴上儺戲面具,就表示神靈已經(jīng)附體,不得隨意走動和說話。另外,還有許多禁忌,顯得頗為神秘。由此看來,制作一件獸面,確實不易。
當然,任何藝術(shù)品的發(fā)展跟人的成長大抵相似,總是從蒙昧到萌芽,從發(fā)展到完善(成長到成熟),從完善到提升(成熟到提質(zhì))?;袼芷?,也不例外。即便在某個階段,一些雕塑作品顯得較為粗劣、不夠成熟,但它所反映的歷史意義和時代使命已遠遠超出了其本身的價值。它仿佛是一個濃縮的時代,宗教信仰,圖騰崇拜,社會生活都在這小小的器物中再現(xiàn)、重生,歷史的舞臺仿佛又一次拉開序幕。
毋庸置疑,永州這件東漢滑石獸面具在我們帶來雕塑藝術(shù)審美的同時,也為我們研究那個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民俗等提供了真實的歷史材料。透過這一件頗為夸張怪誕的獸面具,似乎讓我們看見了近兩千年前的精彩表演。那種表演,要么在豪奢的庭院,要么在簡樸的鄉(xiāng)間,但在我眼里,他們的精彩遠遠勝過當今社會那些明星的走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