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雨 平德
新莽陶屋側視圖
新莽陶屋正視圖
在我的印象中,唐朝之前除了皇宮、寺廟、寶塔、樓閣之外,幾乎是沒有兩層樓的民居的。如果漢唐題材的影視上出現(xiàn)兩層樓的民居,基本上可以斷定那是一個錯誤。沒想到,眼前這件陶器,卻顛覆了我的記憶。
這是一座陶屋,臉上盡是滄桑。它像一個目光呆滯、身體羸弱、動作遲緩的老人,帶給人許多聯(lián)想。
1988年,在零陵古城的鷂子嶺建設工地,發(fā)現(xiàn)了一批西漢和新莽時期的古墓。當時的零陵地區(qū)文物工作隊和縣級永州市文物工作隊獲悉,開展了聯(lián)合發(fā)掘??脊湃藛T在一座新莽古墓中,出土了一批以陶器為主的明器,其中就包括這件新莽陶屋。
這是一座支離破碎的陶屋,破碎得讓人心疼。大約是在出土時被建筑施工者不慎挖壞,盡管文物專家對它進行了修復,但依然難以掩飾它破碎的身心,似乎還能聽到它低低的呻吟。我真擔心它的定力,哪怕一股風,似乎也能將它吹倒。
明器是考古界的專業(yè)術語,也就是冥器,是指那些專為隨葬而制作的器物。秦朝之前的早期隨葬品,多是用活人與實物隨葬同死者一起埋藏。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的覺悟逐漸提高,人們開始用模型來代替實物進行隨葬,這些模型被稱作明器,多為模仿現(xiàn)實生活中實物,但會存在一定的夸張或藝術加工。漢代流行厚葬之風,以至于統(tǒng)治者不得不屢下禁止詔書。這些禁令,一方面剎住了埋葬的奢靡之風,另一方面導致一些死者生前不可能擁有的東西被做成明器來隨葬。
至于新莽王朝,又稱新朝,因為帝王叫王莽而得名。它介于西漢與東漢四百年歷史中間,從公元9年1月15日成立,到公元23年10月6日被廢止,歷時僅十五年,是一個短命王朝。在我看來,它更像中國歷史上的一朵曇花,存在的時間幾乎可以讓人忘了它的存在。但是,因為介于兩個王朝之間,它為后世留下的文物倒還不少。
永州對新莽的記憶,就藏在那個時代的一些古墓里。1963年2月底,零陵李家園發(fā)現(xiàn)一座新莽古墓,出土器物計有生產(chǎn)工具、貨幣、生活用具和模型等。1988年和1998年,零陵鷂子嶺兩次發(fā)現(xiàn)一批新莽古墓,出土大量以陶器為主的明器。這件陶屋就是1988年發(fā)掘出來的,它通長24厘米,通寬26.5厘米,通高28厘米,總質(zhì)量7.515千克。
看見它的一剎那,我腦海里就閃過一念:如果把它放大一百倍,是否就是現(xiàn)代社會城市近郊的別墅,而令人充滿向往之情呢?
可是,我們真的很難想象,早在2000年前,中國或者說我們永州(那時候叫泉陵侯國,屬零陵郡)就有兩層的房子了。
在我的印象中,古代民居之所以大多建一層,是因為有三大原因:一是古代沒有建多層或者高層住宅的需要。土地在古代不是稀缺資源,單層民居結構簡單、自重小、木材加工技術簡單、取材容易,內(nèi)部空間較大,采光通風較好,作為民居,平民百姓沒有必要在高度上為難自己。況且多層木構建筑成本較高,使用率偏低;二是古人偏愛院落,沒有院稱不上宅子,而多層建筑不能滿足對于院落的需求,所以相比在層數(shù)上做文章,古代的居民更愿意選擇在自己的門頭、牌坊,以及內(nèi)部裝飾上花錢做文章;三是中國古代社會是等級森嚴的社會,高度和建筑顏色也可以代表權威,普通的居民不愿意去挑戰(zhàn)權威,怕受到懲罰。
其實,兩漢期間的民居規(guī)模均不甚大??脊虐l(fā)掘的洛陽西部之西漢早期住房,平面方形,每面長13.3米,圍以厚1.15米之土墻。南墻西及西墻北端各開一扇寬2米的門,室內(nèi)西墻下有一土坑。應該說,這只是比較小的住房。若論當時的中型住宅,四川成都出土的一幅畫像磚刻,所描繪的中型住宅布局大致分為東、西二區(qū),而以西區(qū)為主。其大門置于南垣西端,入內(nèi)有前院,經(jīng)內(nèi)門達后庭。庭中建有三開間之抬梁式懸山建筑一座,室內(nèi)二人東西對坐,當系宅中主要廳堂。東區(qū)之北辟庭院,院中建木結構三層樓閣。南端則為廚房與雜屋,并有水井一口。至于兩漢期間的大型住宅,可從《后漢書·梁統(tǒng)傳》對東漢大將軍梁冀之宅第的記載中一窺全豹:“冀乃大起第舍……殫極土木……堂寢皆有陰陽奧室,連房洞戶,柱壁雕鏤,加以銅漆,窗牖皆有綺疏青瑣,圖以云氣仙靈。臺閣周通,更相臨望;飛梁石磴,凌跨水道。金玉珠璣,異方珍怪,克積藏室?!蹦憧矗嗝礆馀傻耐ピ?!只是有一點,漢代的大型建筑極少在城內(nèi),大多出現(xiàn)在城郊。
那么,有人會問:古代的零陵(包括后來改稱的永州)交通不便,經(jīng)濟相對落后,怎么會出現(xiàn)兩層的民居呢?
說實話,我最初也存在同樣的疑問。后來,經(jīng)過研究便漸漸明白了。
我想說的是,這件陶屋,未必是民居,很可能是新莽時期零陵郡治或泉陵侯國里面某個官員或大戶人家的房屋。否則,無論從財力來講,還是從政治等級來講,常人沒有能力和資格來燒制縮小的明器和安葬成較大規(guī)模的墓。至于以前的零陵交通和經(jīng)濟狀況,按照常人的推測,應該是十分閉塞和落后的。事實上呢?有可能恰恰相反:零陵在秦漢時期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而且一度建設得相當繁榮!
據(jù)張澤槐先生著作《永州史話》記載:漢武帝征服南越以后,為了加強對南越地區(qū)的統(tǒng)治,隨即在這一帶建立起西漢中央政府領導的地方政權。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置零陵郡,郡治設在零陵縣(今廣西全州咸水)。下轄7個縣和4個縣級侯國:零陵縣、營道縣、泠道縣、始安縣、營浦縣、洮陽縣、鐘武縣、泉陵侯國、都梁侯國、夫夷侯國、舂陵侯國。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建立起短暫的新莽王朝。王莽為了籠絡人心,自稱虞舜后裔,以舜為遠祖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居攝元年(公元6年),王莽絞盡腦汁在九疑山下修建了一座“虞帝園”,以祭祀舜。之后,又將零陵郡改名九疑郡,可見用心良苦。只是他萬萬沒想到,封于今寧遠柏家坪的舂陵王劉買的第五代孫劉秀,起兵推翻了新莽王朝,建立起東漢政權。零陵郡及所屬各縣,也隨之恢復原來的名稱。由于當時泉陵縣的經(jīng)濟已相當發(fā)達,加上泉陵縣治南峙九疑,北鎮(zhèn)衡岳,瀟湘匯流,形成天然屏障,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故在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25-55),將零陵郡治由零陵縣移至泉陵縣。從此,泉陵成為零陵郡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西漢時期,零陵郡的面積約占今湖南境內(nèi)當時四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但總戶數(shù)和總人數(shù)的比重均排在四郡之末。到了東漢永和五年(140),湖南境內(nèi)建制郡仍為四個,總人口為2813266人。其中,零陵郡人口增至1001578人,首次突破百萬大關,占當時湖南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5.6%,排位升至第二。
要知道,古代交通是以水路為主的,而零陵位于瀟湘二水交匯處,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想當年,秦始皇修筑靈渠,也是為了方便運輸軍隊和糧草。秦軍借助嶠道和靈渠之便,征服了越族,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漢武帝對南越作戰(zhàn)的勝利,也得益于水上運輸??梢韵胂?,秦漢時期,在零陵境內(nèi)的湘江段,一定時舟楫往來、百千帆影的。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更何況有零陵郡治和泉陵縣(曾為泉陵侯國)并存的基礎,零陵焉得不出富貴人家?焉得不留下名門后裔?既然有富貴人家和名門后裔,他們?nèi)ナ篮?,焉得不成大墓?因此,說這件新莽陶屋是當時社會政治文化的一個縮影,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仔細觀察這件新莽陶屋,我感覺它像一個遭遇交通事故而導致骨折、碰落了門牙的老人,讓人充滿愛憐。這是一座庭院與干欄相結合的建筑,主要表現(xiàn)在它的屋頂是硬山頂,整座房子為前屋后院式結構,且大門安置在兩側,屬于對稱式進入。我們知道,在中國木構架建筑中,最常用的屋頂就是硬山頂,它的風格表現(xiàn)在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后兩面坡,左右兩面山墻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這種風格在中國延綿了數(shù)千年,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永州之野的一些農(nóng)村,還在建設這類的房子。如果大家觀察這件陶屋,不難發(fā)現(xiàn)它的屋頂前后坡度基本均勻,顯然屬于硬山頂風格。再仔細看,屋子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居家之用,中間為堂屋,兩側各有兩間房子。其中,左邊的房子上有五個長方形豎孔窗,每個窗孔像是少砌了兩三塊漢磚。五孔窗下,有刻畫的菱形花紋,這恰恰就成了右邊房間的窗戶。對比起來,左邊房間顯得有些含蓄,右邊房間顯得相對開放,且通風條件更好。中間是虛掩的門,敞開兩三分,門的上方居中有花紋,似有今天百姓人家門上貼“?!弊值暮圹E。下層的上面有兩個長方形窗孔,下面有五個正方形窗孔,看起來為儲存物品、關養(yǎng)牲口家禽或方便之處。側面上面有雙線,勾勒出房間的位置與柱子所在。屋脊下還有兩個小窗孔,似乎通風之用。下面有一大一小兩道門,左邊向前的門較小,右邊居中的門較大,似居家之人的進出口。后院居中有一處上蓋與前屋的堂屋相連,廊屋底有穿孔,應該是上樓的階梯和如廁所在。按照建筑學家的歸類,這種陶屋屬于曲尺形式房屋,在西漢晚期到東漢后期時曾廣泛流行。此類房屋的出現(xiàn),擴展了人們的居住空間,凸顯了房屋功能分化。
應該說,這件建筑明器無論從設計風格、裝飾特點還是制作工藝都很具代表性,一方面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經(jīng)濟生活狀態(tài),同時也體現(xiàn)了瀟湘地區(qū)漢代建筑的特點。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瓦曾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主要用于屋面防水,它的使用始于西周早期,到春秋末戰(zhàn)國初,瓦的使用增多。而秦漢時期是瓦的發(fā)展興盛階段,由于制瓦技術的改進,生產(chǎn)規(guī)模也日益擴大,使得瓦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特別是在江南水鄉(xiāng),魚鱗瓦映著粼粼波光,成為中國古代鄉(xiāng)愁的典型標志,也是中國水墨畫的主要素材。而干欄建筑曾經(jīng)是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區(qū)的土著流行建筑形式,永州之野的瑤族吊腳樓也屬于這類建筑。它的出現(xiàn)與早期土著居民所處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息息相關。干欄式建筑的主要作用有兩種:一是避潮濕障氣,二是防止野獸毒蟲的攻擊??梢韵胂螅诖蟋幧缴钐?,瑤民的祖先借助樹木在其上筑屋來居住,最初目的就是避開地濕瘴病的侵害,并防止野獸毒蟲的攻擊,這就是后來干欄建筑的前身。后來,人們砍伐樹木埋于地面作為樁子,在其面搭蓋住所,將“巢居”移至地面上,形成吊腳樓(干欄式建筑之中的一種)。而庭院式建筑,通常為皇室和富貴人家所擁有,主要是通過樓臺亭榭和池水綠化來營造一種詩意環(huán)境。這件新莽陶屋的屋頂是瓦片,下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又有些許樓閣和庭院之感,所以,我認為可以從中看出兩漢時期建筑風格的演變,它是干欄式建筑和庭院式建筑的有機融合。
明器是生活實景的微縮。零陵鷂子嶺新莽古墓能出土這樣的陶屋,可以肯定,在零陵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確實存在后這樣的建筑。它之所以由令人艷羨的建筑變?yōu)榱钊速澷p的明器,主要是由于兩漢時期儒家“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的流行。那時候的人們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滅的,人死后只是到了另一個世界,死人有知,與生人無異,因而今生所需要的也是來世所必需的。正如《荀子·禮論》所言:“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終始一也。”所以,人們不惜花費巨資,多埋一些隨葬器物,為死去的親人營造舒適的死后世界。這便導致漢墓中隨葬品種類愈加豐富,且形成生活化的趨勢。
于電腦上反復欣賞這件新莽陶屋的照片,我眼前似乎復活了一個家庭的生活場面:一個在零陵郡或泉陵縣下班后的官員,踏著落日余暉散步回到城外的別墅,他看見迎面奔來的小狗,蹲下身子將它摟入懷中,抱著它走進自己的房子,把它放進隔出來的狗窩,又看了看旁邊的雞圈,抓了一把谷子喂了喂雞,然后從后面的樓梯走上二樓。而他的妻子,此刻正在輔導孩子讀《詩經(jīng)》《楚辭》,見他回來,趕緊去為他切茶,然后開始忙著做飯菜。而他坐在兒子對面,代替妻子繼續(xù)輔導孩子學習。一股南風從菱形窗孔吹來,桌上的帛書輕輕抖動了一下,孩子用手按住,并對父親發(fā)出一陣天真無邪的笑聲……
是的,這是一個家庭幸福生活的剪影,點點滴滴,充滿了溫馨。
而站在陶屋外觀望的我,仿佛成了站在兩漢交叉路口的平民百姓,我艷羨屋內(nèi)的幸福,想通過窗孔了解更多,而窗口卻吹來那時暖的風。
新莽陶屋局部圖